合肥工业垃圾回收处理在环保领域具有多重意义,是推动城市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。作为长三角制造业重镇,合肥每年产生大量工业固废,其回收处理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资源循环利用效率。
从污染防控层面看,工业垃圾中的重金属、有机物等成分若未经规范处理,将通过渗滤液污染土壤与地下水,或挥发至大气中形成二次污染。合肥通过构建全流程监管体系,要求企业建立电子台账并接入安徽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,实现从产生到处置的全程追溯。以长丰县为例,其动态监管平台覆盖86家危废企业与595家管理计划审核单位,重点企业视频监控与电子磅秤数据实时传输,有效遏制了偷埋、非法转移等行为,近两年查处2起建筑垃圾偷埋案件并取缔2家违规拆解点,显著降低了环境风险。
资源循环利用是工业垃圾回收的核心价值。合肥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赋能,推动工业固废向“城市矿产”转变。2024年,全市工业固废产生强度同比下降4.4%,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9.5%,其中金属边角料、塑料包装等通过专业回收企业加工后重新进入生产链,每吨废钢铁再生可节约1.2吨标准煤,800公斤废纸再生能挽救17棵大树。蜀山区小庙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年处理建筑垃圾30万吨,通过破碎筛分技术生产再生骨料,替代天然砂石用于道路建设,减少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。
此外,合肥将工业垃圾回收纳入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框架,通过创建6家无废工厂、4家无废机关等示范点,形成可复制的绿色生产模式。这种系统性治理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,更推动了产业低碳转型,为长三角城市群提供了固废治理的“合肥样本”。